向往绿色……


纸 言 片 语

最  新  日  志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我 的 圈 子

 我  的  好  友

友  情  链  接



 
 
(转载:教育是慢的艺术)精选
[ 2008-9-2 10:57:00 | By: 凉月如眉 ]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
                           
作者:张文质
  编者按: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说出了真相,说出了真理。这应该是个常识,问题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环境,慢的艺术真的正在消退,正在消失,已经成为一件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甚至,你会想,不是我们不愿,而是我们不能”——这大概才是我们读这篇文章时最感悲哀的。
  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4、常常我会清晰、明确而又不无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思想和创造力的衰竭,同时我明白这种衰竭绝非是一个人的事。也许,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这是一个思想和创造力枯竭的时代,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横向加以审视,情况都大抵如此,它是一个令人沮丧与气绥时代。持久的战争、政治运动、屈辱的生活耗尽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活力。有时我们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挣脱作为平淡无奇被压迫者(弗莱雷语)的思维模式。我们自足、庸常而耐心地生活在一个奇怪而漫长的过渡时期——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表达。
  5、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也是困难的,当你真的去尝试时,你就明白了,更多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和焦虑。我不得不说,内心的苦楚是很难诉说、甚至是无处诉说的。焦虑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一些渺小的思想,正在贯穿我的一生。
  一些散乱的念头正在引导着我。
  6、我们正在普遍地感受到新课改遇到了困难,有各种各样对困难的原因的探讨,我认为真正的困难是,现实的状况再一次证明了,制度优于技术,制度才是第一推动力,某些制度的不对接才是一切改革与创新真正的障碍,新课改成于教师,败于领导说对了一部分,它是某些现状的描绘,这些现状背后令人恐惧、无所作为的是,在坚硬、冷冰的制度面前,个人与新理念几乎是没有价值和力量的。渐进思想从根本处而言,并没有多少生长的空间。
  7、我甚至有点惶恐地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最大的错误其实是前提错了,你无法乐观起来,经常你就是白费劲,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你所有的努力中只有极少的部分有正面的价值,每一次为了这极小的正面价值你必须连带着也为负价值而付出心力,很多所谓正面的教育行为若细加审视,就发现邪恶不光明的一面也都会如影随形
  8、我几乎没有勇气说,不是因为新课程有太多的缺陷,而是即使有这样那样缺陷的新课程,对我们而言,也仍是奢侈品,也许新课程缺少的是生长它的土壤,这种缺少不是靠意志、热情与执着能够解决的。
  现在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一个问题。
  9、我们面对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缺乏平等、威权管束、没有多少自由和独立性、以应试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取向的,我们面对的教育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足,不少学校挣扎在贫困线上,谈论教育怎么能不正视这一切呢?这些状况的改变才是教育改革要致力的核心问题。这些前提性的问题从根本而言严重阻碍了教育迈向人性,迈向对个性和想象力的尊重,甚至成为教育中一切困难与灾难的源头,我们有多少的心力就白白耗费在这种种无法改变的困局之中呢?没有这些前提性状况的变革要谈论创新和创造力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10、因此,我也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计可施难有作为,这是真实的状况,并非我们脆弱、无所用心,不够坚韧。教育改革确实就是寻路之旅。
  11、但是,我仍然要说,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这是因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教育直接面对每一个正在生长中的生命,教师个人的美好无论何时都弥足珍贵,也许正是它,构成了童年最有意义的希望的生态,只有它,才能播撒与邪恶对恃、并积蓄最终摧毁邪恶的力量。同时我还要补充一句,今天,正是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师保存了教育最后的价值。
  12、幸运的是,教育总是具有潜在的、不断积骤的巨大的力量,从来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有耐心去体察,有信念去促进,我们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从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种更多元更具开放性的自我认同中,从而能够避免再一次的迷失。
  13、当我们谈论教育时,往往语调会变得激昂或消沉,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总是尽快让自己的情绪调整回日常化的状态:用生活着的方式的理解、表达,我并不是另外一个人,也没有什么力量在我心灵深处爆发了,每个人都是过程,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14、刘铁芳先生以下几句话说得对极了,我觉得有必要认真抄录一遍,以表敬意和强烈的认同: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刘铁芳用简单、有力的句式,明确不二的立场洞见了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背后的教育真相!

 

 

教育是慢的艺术(二)
                                   
作者:张文质
  编者按:是批判,更是建设,张先生的言论发人深省。总而言之,教育的视野里一定要有人,要办人的教育”——人的成长本就是慢的艺术,何况教育!
  15、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的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
  接着我要用刘铁芳的句式(他则得之于作家王蒙)这样说:凡从不进教室,从不听课,从不与教师细致交谈,每到一地必作大报告的那些学者的高论,皆不可信。
  16、当代教育有一惊人现象,就是有越来越多所谓的名师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教研会上走穴客串”“现场送艺,而且若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反反复复操练的也就是那么几节经典”“做课”——有位名师这样说,不是我们上不了别的课,而是实在输不起——但是,你不能不叹服的是几乎每次都是观者人头攒动,群情高昂,嘉评如潮,真的堪称教育艰难时世中的最壮观的一幕悲喜剧。
  17、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18、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有伟大毅力的教育家,他长期的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对思考与写作的坚持,甚至每天一定要境。听两节课的习惯,都是令人景仰的风范,这些行为本身也就是一种教育家的精神。
  我们也能有勇气与毅力对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吗?特别是校长们是否也能试着每天进课堂,就从最简单的听课做起?
  19、我对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人受教育过程中负担状况作一个粗略的比较,我发现童年的边界仍在缩小,教育的负担在不断的加大,应试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有时,我会消极地想,改革当然重要,但在改革取得成功之前,我只盼望着教育的生态不要继续恶化。
  20、教师的精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日常工作,只能用于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反思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转向内在生活与思想的。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之中,我们的灵魂是粗糙与躁动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是消耗与厌倦,我们的一生也将是飘零和混乱的。
  21、涂尔干曾经在他的教育思想的演进中写道:实际上,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人的所有发展一样,并不是始终很有规则的。历史上,各种不同的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发动了一场场争斗,在这些争斗中,颇有一些正确的观念被扼杀,尽管根据它们内在的价值来判断,它们原本应该留存下来。和别处一样,这里的生存竞争只能产生非常粗略的结果。一般说来,生存下来的也是最具适应性的,最有天赋的观念,但与此相对的是,在种种情势的偶然凑合之下,又有多少成功并无价值可言,又有多少失败和覆亡令人扼腕叹惜。
  22、在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了罗马尼亚思想家尼明斯库的一段话:
  有时候我不禁会这样想,属于这个时代,并被这个时代的需要与倾向所主宰,成为成功人士的那些人,往往是面目可憎的,他们的卑陋和激情恰恰体现了这个时代所信赖的一种精神。而我愿我的目光更多的是注视着那些失败者,人微言轻奋力挣扎的人,找不到方向默默生活的人,日益边缘化望不到尽头的人,因为从来,我就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乐于接受这样的处境,并把它看作是自己的命运。
  23、这些年来我一直倡说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最近读到佐藤学的著作,看到佐藤学也有类似的观点: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此外佐藤学还主张教育变革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认为它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立性和创造的革命,这些都是能给予人启迪的见解。
  24、其实任何猛烈、激进的变革不仅危险,而且遵循的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模式,它所能借助的往往就是政治优势,因此运动模式也就成了这种所谓的变革的常见形态,但是在它的激情澎湃、轰轰烈烈背后,几乎很难看到有什么新文化、新价值落地生根——我们的教育变革还没有一次能跳出这样的处境。
  25、关注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肯定每一个人的教育变革,也许还没有真正的开始。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明白这是多少困难的一件事,但是,这样的努力才是教育的方向和本质所在,我们谈教育怎么能不从一个个具体的人说起呢?
  26、我坐在一个又一个教室之中,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每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的人,有时我甚至会忘了自己确切的"任务",而把目光长久地落在某一个孩子身上,我发现在自己的目光中,常常洋溢着父亲式的忧虑和悲情,有时,课堂上一个微小的成功也会让我眼睛湿润,情绪难以抑制--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27、而当我说到一个个人时,我便能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冷漠和失败,同时,我会更心痛地意识到"在教育中大多数人的牺牲,几乎已经成为难以变更的常态",从乡村到城市,人们不仅为生计而挣扎,也为教育中稀缺的一缕阳光而付出惨痛的代价。有时,我们只能茫然地说,也许这就是时代的运命,大多数人概莫能外。
  28、如果变革无法真实地发生,如果教育人生失去了"进路",我们就几乎无法避免应命的、厌倦的,甚至行尸走肉般黯淡的生活。对此,我并不是要作"价值评述",而是,仅仅是记录下了我所亲历的具体生活的一个切面,更多的人都感受到了这一切。更多的人--我们时常有垮掉的感觉。
  29、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让我们时常想到这"每一个人"。这样我们就能想到自己,想到每一个人微小的责任,每一个人对空缺和盲点的补位。教育要有补于世道,我确信一定是从每一个人的努力与自我意识开始。

 

 

      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而张文质老师提倡的这种“慢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就是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成熟和自由,使生命绽于爱与善良之中。

 
 
 
Re:(转载:教育是慢的艺术)精选
[ 2008-9-2 17:15:00 | By: lcd616 ]
 
lcd616嗯,看过这本书,里面收入了张老师的一些演讲录。“教育是慢的艺术”,真是经典!
现在的教育真的太急功近利了。
 
 
 
Re:(转载:教育是慢的艺术)精选
[ 2008-9-3 10:03:00 | By: xiaohe ]
 
xiaohe--我知道,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本文来自: 天涯博客(www.tyblog.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ang610.tyblog.com/32880.shtml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