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自己
最近,去听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一实验小学支教老师的教研课。起初以为这节课自己没有福气参加了。幸好,没有其他的杂事。(真是托他们的福了)
内容是四上《复式条形统计图》。听后,所有的评课老师一个感觉:不愧是实验小学出来的老师。设计,语言,教态,以及体现的理念,确实展现了实小老师的风采。看着她从容地应对,听着她周密的预设……想到了自己的课。
便想到几年前。唉,几年前的自己应该状态还不错的吧?
为了安慰自己,晚饭后,把自己曾拍的录像课拿了出来。三四年了吧。这录像课拍好以后一直就没去动她。
打开电脑,放进光盘,看了自己的课,却大大地吃了一惊。
本以为至少能安抚我此刻的一些心情,却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触动。
屏幕上的自己居然毫无激情。一双手经常在胸前不停地绞动。时不时的将头转向投影屏幕,虽带微笑,却显得那么做作,那么别扭。装作低下头去看小组讨论的情况,却是心不在焉的那种巡视。偶尔还摸摸微型扩音器,看看表……可能自己上课时不觉得这些,现在怎么看都显得那么多余。
最糟糕的是,我怎么有那么多的话啊?“是不是啊?”“对吗?”居然还动不动就“咱们”出了口。对学生似乎一点不放心,一个问题等上半分钟,不见有学生答,就直接介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一有学生想出来,如获至宝。忙不迭地让学生表达,完后自己再一次次的重复学生的发言。一次次在学生间穿行,一次次的翻着放在讲台上的教案。课堂上,到处都充斥着我的声音,晃动着我的身影。
我居然是这样上课的?我是如此呆板且做作的吗?这么些年,我都是比较自信地立于课堂。一直以为自己参加过镇县级的许多培训,参加过各种比赛,以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及时更新,教学技艺还算可以。自身素质不算太差。而且这个学校里,听到的很多的是“你的课条理清晰”、“我们学校你的数学课可真是值得大家学呢!”……也一直以为我真的如他们所说,课堂上,我那么亲切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真心融入到与学生的研究中,会尊重他们的意见,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更一直以为,我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因为每次无论接收到哪个班,学科成绩总会在一段时间后慢慢上升。家长在口碑也不错。所以,我的课堂,是我自信心倍增、是我得意的课堂。
现在,看着录像中的自己,好陌生!怎不象别人口中的我?不断问自己:上了这么多年的讲台,上了这么多年的数学课,怎么一天到晚说着要做“研究者”时,却在不折不扣地做着“教书匠”?
可能,许多教学坏习惯已在我慢慢的自我满意中养成了。不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不由自主地重复学生说过的话,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小组讨论只是形式而已。无论学生在做什么,总要插手干涉。
看着录像课中的自己,陡生一种悲哀。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真实的自己。
十几年数学教下来,似乎把自己定位在“对教材娴熟,对课堂灵活驾驭”上,随便哪一节数学课,没有怎样钻研教材,走上讲台就上。也可能太强的学科成绩观念总致力于把每节课上得“扎扎实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自己也正在这些变化中,变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教书匠。”尤其是这几年来,学样的事务突然多了些。一定程度上反而疏忽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慢慢的感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找不到上课的感觉了。现在我的基本状况是,对课堂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越来越模式化、僵化,越来越死板、乏味。这些天,上课总发现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除了偶尔加分刺激一下学生外,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学生来迫切回答。虽然上课时怪学生不肯说,其实该反思的是自己。现在的我,总有意识地把自己归到老年教师群里去了,逃避公开课,溥衍家常课……
想想实验小学来支教的陆老师的课,内心生出了许多羡慕,生出几分惭愧。评课交流中,我一直都想不好该如何去评她的这节课。因为没有深思,也就没有想法。此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少得近乎可怜。
有时候,也在想,我们镇的数学老师在全县打不出去,是不是我这个组长本身的能力所致。
昨晚到今天,一直在认认真真的准备一节课,想在放假前,在明天的数学课堂上,感觉一下像陆老师那样师生共融的课。
虽然没有制作课件,但这些应该都不是课成不成功的关键。关键是我明天在各教学环节上的处理,教学细节的注意。可千万别再有多余的语言,别再一次次不必要的重复,别再不放心学生,别再把学生牵得太紧。(已有的坏毛病一下子估计是改不了的,那争取每节课去掉一个坏毛病)
我要慢慢找回那种感觉。